2008年8月4日零时30分,一颗"俄罗斯的良心"停止了跳动。一个从黑暗专制年代开始追求思想自由的灵魂,在与癌与人顽强搏斗了63年之后,升上了他在人间无法寻觅到的天堂。他留下上千万的文字(索尔仁尼琴作品全集30卷)至今仍滴着血,那是人类不朽的文学遗产。让我们从读他的第一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开始吧。
索尔仁尼琴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屡屡立功,被升为炮兵大尉。因与友人通信对斯大林有不敬的言论,被判处八年徒刑。他根据自己在劳改集中营的生活体验,写了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小说的主角舒霍夫是一个正直的军人,仅仅由于被德军俘虏过,就被判了十年徒刑。作者通过舒霍夫及其周围人极其普通一天生活的描写,令人震惊地感受到斯大林专制时代的阴森恐怖,犯人被野蛮、残酷地折磨着,像牲畜一般劳役着生存。管教人员凶残而腐败,谁孝敬他们,才得安生;谁敢有异议,立即处以禁闭。禁闭一上十日,等于送上半条命。新入营的海军中校不知营规的利害,竟然敢顶撞管教:"你们不是苏联人……不是共产党!"结果被"禁闭十天!"
小说写成后,索尔仁尼琴把它投到《新世界》杂志,主编阅后甚为赞赏,但当时苏联从未发表过描写劳改营的作品,便通过关系,送到赫鲁晓夫手中。赫鲁晓夫认为这篇小说符合他对斯大林时代的评价---他在《秘密报告》中曾经这样说过:"只要斯大林说某个人应该逮捕,就必须盲目地相信那个人是'人民的敌人'。这时,掌握了国家保安机关的贝利亚一伙就尽最大的努力来证明被捕者有罪,证明他们伪造的材料是真实的。提出的证据是什么呢?是被捕者的供词,而检察官也就认定这些'供词'。一个人怎么可能承认没有犯的罪呢?只有一个办法---对他使用肉体上的压迫手段,施以酷刑,使他失去知觉,剥夺他的判断力,夺去他的人的尊严。供词就是这样获得的。"(《赫鲁晓夫回忆录》第551页)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正好艺术形象地注释了他的《秘密报告》这一段,于是赫鲁晓夫便把小说拿到政治局上讨论,问可否批准发表?当场没有人提出异议,赫鲁晓夫便一锤定音:发表!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1962年第11期发表后,立即震撼了苏联和西方世界,一夜之间,索尔仁尼琴成为国际知名作家。可是好景不长,正当他躲到冷清的乡间写他的长篇小说《第一圈》、《癌病房》的时候,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了。接任的勃列日涅夫并不喜欢他前任的宠儿,索尔仁尼琴的《癌病房》未被获准出版。东方不亮西方亮,索尔仁尼琴便把他的小说拿到西方出版。1968年苏黎世先后出版了他的《癌病房》和《第一圈》。这可惹怒了苏联当局,加上他在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上散发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1969年,苏联作家协会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会。1970年,"由于在他的作品中反映的道德力量,使俄国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获奖评语),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无论是压制、打击,还是颂扬、授奖,索尔仁尼琴都宠辱不惊,他继续以自己的良心说话,一颗"精神原子弹"《古拉格群岛》终于在1973年爆炸了。这部140万字的巨著,摧毁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形象大厦,震撼了芸芸众生的对极权主义已经陷于麻木的心灵,让苏联人"感到整个国家都充满监狱式的氛围"。"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索尔仁尼琴把文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了。来源: 老人报